台灣TB新聞網
新聞首頁 > 全民專欄 > 〔愛誠園散記57〕登載〔警學叢刊〕的作品(九)
分享到臉書FB!   分享到Google+!   分享到噗浪!   分享到推特twitter!   作者:陳天授 時間:2023-03-06 人氣:

〔愛誠園散記57〕登載〔警學叢刊〕的作品(九)

(全民專欄/陳天授)五、結論

本文〈政經轉型與警察角色變遷之研究〉的結論:第一,可歸納成如下表所示:在1945-1950戰後復員階段的延續戰時體制,警察扮演的是以偏重維護政權為主的角色;1950-1975硬式威權政經體制階段,警察扮演的是以偏重延續維護政權為主的角色;1975-1988軟式威權政經體制階段,警察扮演的是以偏重執行法律為主的角色;1988-2000轉型威權政經體制階段,警察扮演的是以偏重公共服務為主的角色。

第二,警察角色受到政治與經濟逐漸脫鉤、政府弱化對市場干預的影響,由經濟國家主義向經濟自由主義傾斜,警察角色也由偏重維護政權、執行法律,而受之調整為以偏重公共服務的角色為主。(參閱:拙作《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(卷二):社會科學與警察篇》,照片如附)

第三,根據警察角色的變遷可以印證,在戰後復員與國共內戰的延續戰時體制階段,警察偏重維護政權角色,也可說較為重視軍事力發展的階段;戒嚴體制與計劃性自由經濟的硬式威權體制,警察偏重延續維護政權角色,也可說較為重視政治力發展的階段;政經本土化與十大建設的軟式威權體制階段,警察偏重執行法律角色,也可說較為重視經濟力發展的階段;社會多元與經濟三化策略的轉型威權體制階段,警察偏重公共服務角色,也可說較為重視社會力發展的階段。

第四,我國警察角色的變遷也可印證美國政治干預的維護政權、改革專業的執行法律,及社區警政的公共服務等三個時期的警政發展歷史。以及符合戰後先進國家民主化潮流,也因社會進步與承平的朝向為民服務趨勢的演進。

總體而言,1987年的解嚴與1996年的總統直選,凸顯的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本土化的階段性完成,國民黨政權不再被批評是「警察國家」和「外來政權」。我國警察角色的變遷,隨著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程度,從偏重維護政權逐漸轉型為偏重公共服務為主的角色。然而,影響警察角色的因素,並不只完全受政治與經濟因素的影響,本文即率爾定位警察角色,仍嫌有不足之處的討論空間。

以政治經濟學的國家理論或政府中心理論來分析,近年來由於受到日本經濟泡沫化的影響,導致之前「亞洲四小虎」和後起東南亞國家所形塑的「雁型理論」,隨著他們政經體制發展與警察角色之間的關係,亦因而受到學界部分研究人士的質疑。1980年代後期,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崛起和國力的增強,所謂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」的政經體制與警察角色之間的關係發展亦被受到關注。

2000年,我國在首次政黨輪替,2008年的第二次,2016年的第三次,台灣威權體制的「威權」已轉型,和到鞏固「民主」的一個新階段。儘管社會還存在少部分「轉型正義」議題的討論,但在台灣更深化政治民主化、經濟自由化、社會多元化及文化創意化的環境下,我國警察的走向整合性功能與角色,秉持均衡兼顧戰時軍人、國家安全的維護政權角色,及維護秩序、打擊犯罪的執行法律角色,暨傳輸福利、追求效率的公共服務角色,邁向重視基本人權、尊重法律專業、恪守行政中立的警察功能與角色。(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)

-->